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成果  成果奖展示

研精究微 春华秋实 ¦ 4188云顶集团官网研究生教学成果回顾

编者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启始于1989年,每四年评选一次。2022年,教育部首次设立“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荣获二等奖1项。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勉励精神,“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围绕“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学校推出“研精究微 春华秋实”之教学成果奖宣传推广。


“重大项目牵引,育人育魂融合”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团队|

第一完成人:曾海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4188云顶集团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教学与研究,创建了以“原创、交叉、育人”为使命的纳米光电材料研究所、工信部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量子点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新型显示重大需求,在量子点发光理论、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及显示技术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惟怡-量子点(VEQD)”系列产品。践行科教深度融合教育理念,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项目2项,主讲《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一流课程,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大创特等奖、一等奖、金奖8次,培养的研究生入选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学生获全国百名优秀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中国青少年科技奖等国家级荣誉10余人次。本人获国家与省部级科教奖励9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

成果完成人:曾海波、陈光、李建亮、邹友生、王克鸿、朱和国、薄煜明、江芳、张琨、缪乾

完成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成果简介|

大变局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承载着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培养生力军和接班人历史使命。4188云顶集团官网始终以强大国防为己任,以服务制造强国、两化融合国家战略为办学特色。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承担了3亿元以上国防项目2项、国防973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50余项等大批军民关键材料重大项目。

依托省教改课题(3项重点)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并实践了“重大项目牵引,育能育魂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培养研究生多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以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奉献精神为引领,提升研究生科技报国热情。

|解决的教学问题|

报国动能不足问题:研究生到艰苦地区和投身国防事业的工作意愿不强、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性和紧迫感不足。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问题:研究生多学科知识基础不牢、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构筑难。

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研究生选题重大战略导向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通过依托重大项目的价值引领、跨科课程、实践实战等措施,育能育魂合,培养自主创新人才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重大项目牵引,育能育魂融合”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图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重大项目“愿景筑梦-文化润心-赋权正行育魂体系育报国奉献之魂

以重大项目为引导,构建“筑梦-润心-正行”育魂体系,打造强军兴国“砺剑育魂工程”,提高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重大项目愿景筑梦,举办重大项目重大意义宣讲、国防项目首席讲座、国防系列科技成果展等“两讲一展”活动,研究生形成了学生报国情、强国志的“一感两赛”精神感召体系。

重大项目文化润心,打造“砺剑坊”品牌,定期开展身边榜样报告会、国防项目首席面对面等活动;通过项目团队科技报国文化建设,营造沉浸式润心氛围。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投身国防和卡脖子技术行业。

重大项目赋权正行,针对重大项目挑战度高、复杂度高、目标导向强(两高一强)等特征要素,构建了“赋权强责”正行体系;以项目成效验证检验学生的学术规范,督促其恪守严谨求实学术品格。

3 重大项目牵引的育魂工程


项目育魂,提升研究生报国自觉性与紧迫感


2.实施了重大项目“牵引-反哺-推动”课程改革筑研究生多学科知识之本

围绕重大项目多学科知识需求,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反哺-推动”作用,筑牢学生多学科知识基础。

重大项目需求牵引课程重构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光电、兵器、机械、控制等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围绕重大项目知识需求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进阶课-跨科交叉课“三层次”以及新型金属/智能增材/发光显示/含能材料“四模块”课程体系,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课。

重大项目成果反哺课程内容,融入攻关重大项目的科学思维方法、原创研究成果以及典型案例,融入增材成形创新成果,建设重大项目首席负责的《增材成形与智能制造》等专业课程。

重大项目过程推动教学改革,推行案例法教学、思辨探究等教学方法,将重大项目科学分解,与课程教学、科研创新、论文选题、论文研究全面融入,随项目实施,研究生从观察学习到自主规划到协作创新

5 重大项目牵引-反哺-推动“三层次”“四模块”课程





图6 “三层次”“四模块”多学科交叉课程


3.重大项目牵引“团队-平台-课题”联动,赋研究生创新发展之能

卡脖子技术重大项目牵引,构建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育人平台和课题协作制度,“团队-平台-课题”联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1+N”导师集体指导在重大项目协同攻关过程中,集聚学科行业资源,材料、光电、兵器、机械、控制等多学科协同,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组建院士、杰青、首席科学家领衔,多名国家级人才组成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重大项目首席与课题导师校内导师团队,联合项目副总师、院士等校外导师,组成“项目首席+课题导师+产业教授”指导团队,分阶段参与研究生指导。

“1+1+N”平台协同围绕重大项目攻关,组建新型金属/智能增材/发光显示/含能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与兵器工业集团内蒙一机、北方材料研究院等校企/校所/校地联合组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合作单位”多机构协同育能。

“1→N→1”课题协作。将重大项目分解为N个课题,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90余项/年,经研究生集成创新、协作,合力解决该重大项目卡脖子问题,形成突破性成果;引导学生参与重大项目科研实践,设立创新课题,赋予学生承担课题的自主规划实施权,通过轮值组长制、项目分解协作、实时激励,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担当作为、团队意识、领导力;将学生在参与重大项目攻关中的成果和技术,转化为创新创业训练,指导研究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图7 协同联动育人机制


图8 “1+1+N”平台协同育能

|成果创新点|

1.“重大项目牵引,育能(创新能力)和育魂(奉献精神)融合”理念新

提出了“重大项目牵引,育能育魂融合”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我国卡脖子技术重大项目为载体,发掘重大项目的系统性、战略性、牵引性等特点,构建“重大项目-育能-育魂”研究生素质能力培养链。重大项目牵引课程重构-成果反哺教学内容-过程驱动教学改革,课程中融入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典型案例以及攻关重大项目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

2.重大项目育魂体系新

构建围绕重大项目的“筑梦-润心-正行”研究生报国信念感召体系重大项目“愿景筑梦-文化润心-赋权正行”,用攻克卡脖子技术重大项目难题的精神感染学生;研究生在攻关卡脖子重大项目过程中锤炼品格,提高学生科技报国的热情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依托重大项目培养创新能力模式新

重大项目衍生多学科导师团队、多机构协同育人平台及课题协作制度,在重大项目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围绕战车制造等重大项目攻关,形成“1+1+N”多学科导师,导师组集体分阶段指导研究生,提高学生跨科能力;围绕重大项目,多家企业/研究所联合攻关,形成校际多机构协同育人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能力;采用“1→N1”课题协作制度,研究生团队协作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

|成果应用推广|

1.育人成效显著,培养了大行业精英

百名优秀毕业生就业于中国航发、中国兵器、中国船舶、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60余家国防单位,半数以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毕业研究生国防就业率2011年的16.7%提高到2020年的31.1%涌现出一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骨干精英与新生力量,包括晋西车轴总工康峰为代表的一批国防科技创新人才

2.学科排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大

学科排名显著提高,软科学科排名由2016年的第35名提高到2022年的第12名(A)。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重点学科(2012)、国防特色学科(2017),获批化工与材料工程博士点(2021)。

3.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杰出典型不断涌现

培养了全国共青团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陈嘉伟等德育典型以及省优博获得者与国家“博新计划”入选者郑功等优秀人才

4.研究生在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产出多项原创成果

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10年,研究生NatureScience 子刊上发表论文25 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研究生陈嘉伟提出了半导体相变协同光电效应,发展了单层半导体超薄高效白光LED,并在Nature Photonics 期刊发表论文

5.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全国竞赛连续获大奖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在全国竞赛屡获佳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主赛道金奖和银奖、挑战杯特等奖2项、创青春金奖3项和银奖1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SAIL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

6.多学科课程特色逐步形成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材料研究分析与测试方法》、《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2部,发行上万册,被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选为教材。《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第3版)、(第4版)》、《复合材料原理(第2版)》等5部教材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立项教材立项并已出版,《复合材料原理》、《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材料研究方法》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

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创新大赛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7.成果辐射广影响大,推广价值高

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20余次受邀全国知名院校材料院长论坛、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讨会并介绍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兄弟院校来我校学习交流研究生培养模式。

|他们这样说|

由田永君院士、彭孝军院士等多名教指委委员组成的专家组对该成果进行了鉴定,高度评价了本项目的创新性成果:项目在重大项目思政育人、多学科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开创了“重大项目牵引,育能育魂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格局,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推广性和辐射性。